第1482章 拦阻降落(3/4)
续补充道:“操作手感……怎么说呢,就像飞机突然变沉了。”王炜插话道:“从刚刚收集到的数据看,这种阻力增加主要集中在亚音速阶段。一旦突破音障,情况反而会好转。”常浩南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若有所思:“这符合乘波体的气动特性,吻切锥设计重点优化了马赫数5以上的升力系数,在更低的速度,尤其亚音速下主要提供的是阻力。”说完之后,又突然转向技术人员:“把飞行迎角和速度的关联曲线调出来。”一名上尉军官迅速操作,几条新的数据曲线随之呈现出来。常浩南盯着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屏幕前,拿起一根伸缩天线指向其中一条:“在亚音速,尤其是800公里每小时以下的范围内,带弹飞机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飞行迎角影响,而非速度本身。”他转向毕奉春和飞行员们:“你们看这里——当飞机在爬升过程中,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但控制响应反而更加线性。这是因为较大的迎角改变了弹体周围的流场分布。”毕奉春若有所思:“所以问题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飞行姿态?”“正是如此。”常浩南肯定地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改进建议。”他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起来,“第一,从我们弹药研制方的角度来讲,未来的导弹可以加装一个发射后可抛的整流罩,在亚音速阶段改善气动外形。”他的画功这些年总算有了些进步,虽然还是很难称得上好看,但至少不至于在别人面前露怯。“第二,载机方面……考虑到弹射型航母没办法给飞机施加初始迎角,所以歼15的前起落架可能需要一定的突伸能力,这样在弹射起飞时能获得更大的升力保障。”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搞导弹的人,开口就要求飞机为了适应武器而做出什么什么样的变化,那大家基本不会太当回事。但眼前这位显然不一样。王炜眼睛一亮:“突伸式前起?就像美国人的F-35C那样?”常浩南点点头:“原理类似,但具体设计肯定会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甲板风的情况下,提高离舰时的安全余度。”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技术人员记录下了大量改进意见。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为基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那架午后起飞的电子战飞机刚好从远处的云层中现身,对准跑道缓缓下降高度。作为飞行员,郑辉和林书岩最先走出会议室,而其他人还需要继续整理数据。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