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老表(3/5)
有5万余人,整个南洋范围内,侨校达2500多所。通过侨校,不仅培养了华侨子弟、继承中华文化,更让这些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进而去关注危机四伏的祖国,并通过学习、掌握能够报效国家的本领。而这些可以称为“侨二代”、“侨三代”乃至“侨N代”,有些甚至连自己的爷爷都不曾踏上过祖国土地、更别说自己的华侨学生们,俨然以华人自居,视祖国为家乡、自己为炎黄子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不仅捐钱捐物,还积极“捐人”。战争期间,累计共有4万多华侨回国参战,其中南洋华侨占了绝大多数,约4万多人,美洲和澳洲华侨约有1000多人。其中共3200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广为人知的典型。这些人大多数从未踏足过祖国的土地,连祖国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但是听到号召、纷纷响应,最小的甚至还不满13岁。1935年12月,上海首演的抗日戏剧《回春之曲》,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南洋华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故事。其中田汉和聂耳合作的插曲《告别南洋》,引得无数人为之泪目。“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丰富的供养,但是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千百万被压迫着都闹着饥荒。……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别了吧,我们第二故乡,我们要去争取这一线光明的希望。”……所以说,如果周家子女从小在华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对祖国充满感情、回国效力,完全是合情合理。就是可能回来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点,或者是能力稍差了些,没能赶上种蘑菇,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厄运。那里偏是偏,可是相对安全呐。不过也不好说,真要去了那里,也不是没危险,只不过危险种类不一样而已。另一个,哪怕人还活着,周正东他们也没办法找到人。陈凡边开车边聊天,本来长江宾馆距离作协机关就不算远,加上这么一聊,不觉时间飞快,眨眼就到了单位。开车进院,瞄了一眼门卫室,只见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小同志在里面伏案写作,应该是顺便给项大爷代班的。他也没多问,直接将车开进去停好,随后带着周亚丽往里面走。刚走到机关大楼,好嘛,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