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玄幻魔法> 我真的有一座法师塔> 第404章 熬通宵(4405)(2/6)

第404章 熬通宵(4405)(2/6)

技术的创新,更多秉承着“后发”理念,在国外大厂先蹚出一条路来后,大周的互联网公司再群起而上,卷死这条赛道。从早期的Web2.0到云计算,再到后面的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从区块链到边缘计算……几乎所有的技术革新,大周互联网企业全部是后发,没有一项是这些大厂自己搞出来的。而大周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除罗伯特李外,基本没有搞研究的,只能算是专业搭边,总认为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搞技术的,先天就不如搞管理和商务的地位高。就连罗伯特李这种真正做研究出身的大佬,都说出过“不能为应用服务的技术就不是好技术”这种话。但问题是,有很多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技术,在最初都看不到任何商业化的前景,更看不出来有什么用。例如六十年前弗兰克·罗森布拉特提出了最早的神经网络基本架构“感知机”,以及杰弗里辛顿在三十年前搞出来的反向传播算法,在最初什么用都没有,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成为人工智能最基本的核心算法之一。只投资那种目前能够看到实用性的技术,不去做技术创新,只做模式创新,是目前大周互联网企业的通病。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成本高,模式创新成本低,大周企业没有迈国企业那么有钱,所以暂时没法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技术创新的成本未必有多高,模式创新的成本更未必有多低。从最早的门户网站火了,一窝蜂做门户,然后社交网络火了,又一窝蜂做社交,网购火了又开始做网购,团购火了做团购,小店火了做小店……每个大厂在所谓的模式创新上都没少赔钱,甚至可能一赔就是上百亿。这个成本可比技术创新高多了。但因为资本市场的影响,大周的创业者基本都默认商业模式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一条铁律已经在互联网产业中成功应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早就深入到大周互联网创业者的骨髓。尤其是老一批的创业者,他们创业的年代,大周不说一穷二白,也算百废待兴。那时候大伙儿根本没见过钱,看到衣冠楚楚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先天就矮上一头,心中充满了憧憬和敬畏。大周的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大多数是没有技术梦想的,只是很纯粹的财富梦想。干免费邮箱失败了,那就干搜索;干搜索失败了,那就干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失败了,那就干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再失败了,那就做O2O;O2O失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