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一封匿名信再度搅局(3/3)
的核心,不再是“制度对公众开放”,而是——“组织对制度承担政治责任”。
李一凡亲自定下三条线:
1. 所有改革平台责任人全部备案进组织信用体系,每季度接受纪检监察评价与组织绩效评分;
2. 每一项制度性政策,必须由至少三名处级以上干部联名确认其制度来源、程序完整、无利益勾连;
3. 所有对外披露项目,先向组织部专班备案评价“是否可能引发认知歧义”,必要时可提前设置沟通机制。
“这不是为了审查你们。”
“这是为了让你们身后有组织站着——制度不是孤岛,它需要集体信用支撑。”
“如果他们说我个人绑架了制度,那就让他们看到——是我们这一整套组织系统,在做决定。”
—
三天后,省委组织部向全省公布《干部制度执行与协同模型试行办法》,作为“干部年度考核指标改革”试点之一。
而财经研究院那篇匿名文章,虽仍被转载、分析,但在体制内的热度迅速被“潇湘干部协同制度”稀释。
—
北京,一位政策观察人士对同僚说:
“他们用制度回应舆论,用组织回应学术。”
“潇湘这步,是把李一凡从主角位置,调到了制度后台,但这反而让他更安全了。”
“这一次,他们学会了——怎么隐身。”
—
而唐志衡,在看完省委组织部新政通报后,终于露出了少见的冷笑:
“他终于开始收缩锋芒。”
“那好,我倒要看看——没有聚光灯的时候,李一凡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