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都市言情>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604章 从星城走出的潇湘样本(1/3)

第604章 从星城走出的潇湘样本(1/3)

    夜雨如墨,星城市委办公大楼的灯仍未熄灭。李一凡披着西装站在落地窗前,目光越过昏黄街灯,望向远处那一幢刚刚通过制度平台备案的新型干部管理中心。



    他知道,那是一道分水岭。



    就在几个小时前,潇湘省委办公厅正式下发一份红头文件,编号【潇办发〔2016〕43号】,标题赫然是:



    《关于设立“潇湘制度治理体系第一号样本”的决定》



    文件明确指出:以星城市“数据驱动、纪检嵌套、组织适配、绩效闭环”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平台,已完成三个地市的可控性复制试点,具备向省内全面推广、并向中央报告推荐为全国制度改革储备模型的条件。



    制度,不再是内部实验,而是跃上了“战略高度”。



    —



    三天前,省委政研室组织了一场闭门讨论会,地点设在省委一号楼会议室,参会的不再只是星城市改革班底,还有省委组织部、纪委、财政厅、平台建设办、信息中心、宣传部等十余家单位的副厅级以上干部。



    讨论的唯一议题:



    “星城市制度改革平台,是否需要统一命名?如果需要,叫什么?”



    一开始,会场陷入沉默。



    直到宣传部副部长林正言率先发难:“我建议叫‘星城治理新机制’,突出本地品牌认知度。”



    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反对:“‘星城’二字太具地域色彩,不利于全省推广,甚至可能被外界误解为一市独大。”



    财政厅厅长周德兴语气审慎:“我们可否考虑使用‘潇湘改革试点机制’,更为中性。”



    还有技术平台办代表建议叫“数据驱动型制度治理体系(DDS-GIS)”,完全技术范式,引来一片沉默。



    有人低声嘀咕:“这是给老百姓听的吗?”



    就在众说纷纭之际,王平一锤定音:



    “我提议,叫‘潇湘制度治理体系第一号样本’,简称‘潇湘样本’。”



    “既不落城市名,又不归属个人,突出的是制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