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迷雾浮现:极端势力的反扑(2/3)
传媒与西港大学校方密切沟通,在校内启用匿名调解平台,设立“合理诉求处理窗口”,为有不满的学生提供出口,同时掌控情绪蔓延。
事件发生48小时后,抗议声势逐渐降温。
最初发起“反对操控”的学生代表之一匿名在论坛发帖:“我们最开始只是希望多点学生参与学校事务,但被某些外部账号利用,事情失控了。”
香江《都市晨报》发表评论:“一场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对话,被情绪操控引向对抗。幕后操盘者用学生的脸,为自己搏流量。”
?
但这一事件,也暴露出一个严重问题:
极端势力虽被压制,却并未完全消散。他们已意识到舆论风向正逐渐被凡星系掌握,借助“正义”口号在网络平台上持续造势,实际推动情绪对立。
李晓薇在香江总部深夜召开紧急分析会:
“这不是最后一次。接下来三到五年,极端势力将改变方式,进入更‘软化’的操控模式。”
她提议升级“风向计划”,加入以下要素:
? 开设“青年议题实验室”,引导青年自发探索社会议题,提前转化潜在激进思维;
? 投入更多资源打造“社交隐性阵地”,将短视频平台、播客、校园论坛作为主战场;
? 招募本地青年参与“议题策划”,将对未来的探讨嵌入凡星内容体系,使其成为“自己人”。
李一凡看完方案,只批示了四个字:
“再走深层。”
与此同时,镜像系统的“动态监控引擎”模块正式上线。
通过情绪高频词与传播轨迹的实时分析,系统可在出现苗头的第一时间“反预测”出舆情走向,并启动关键词遮罩与替换策略。
比如当平台发现“教育洗脑”“资本奴役”等敏感词汇传播链路激增,系统会自动将其语义替换为“高校合作改革”“资源多元供给”,并推动正向内容抢占推荐位。
在一场场看似偶然的言论博弈背后,凡星传媒正在用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