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九门观望台(1/4)
永徽五年十月癸卯日清晨,长安城中弥漫着一层厚厚的晨雾,这雾气仿佛是被尘土裹挟着一般,在朱雀大街上凝结成了一片灰蒙蒙的景象。
工部尚书阎立德身着官服,站在安上门的城堞之上,他的脚下是一架高高的梯子。
阎立德小心翼翼地踩在梯子上,手中拿着一把铜尺,正在仔细地丈量着城堞的尺寸。
一阵风吹过,阎立德腰间的铜尺被吹得左右摇晃,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这声音惊扰了檐角几只正在衔泥筑巢的麻雀,它们扑腾着翅膀,惊慌失措地飞走了。
监工的将作少匠站在一旁,看着阎立德认真的模样,不禁有些佩服。
他走上前去,将一张图纸递给阎立德:
“阎尚书,小的已经按照您的要求,把九门观望台的设计都画好了。您看看,是不是每个观望台都要高出城墙两丈呢?”
阎立德接过图纸,仔细地看了起来。
只见图纸上用朱笔清晰地标着:
“每台阔五步,深三步,上建望楼。”
他满意地点点头,对将作少匠的工作表示认可。
他想起三个月前李治在朝会上说的话:
“京师的外郭城虽然坚固,但九座城门都没有防御准备,倘若遇到危急情况,用什么来了望呢?”
便用指甲在图纸边缘划了道印:
“不光要高,还要能屯兵。”
辰时三刻,夯土的号子声从通化门传来。
一群民夫正往城基里倾倒熟土,领头的老张头用木杵敲着夯墙:
“都使点劲!圣人说了,这观望台是为了咱们百姓!”
旁边的年轻后生抹了把汗:
“张大爷,这台能挡突厥吗?”
“咋不能?”
老张头啐了口唾沫:
“当年太宗皇帝修大明宫,不也为了护着咱们这些普通百姓”
他想起上个月在岐阳免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