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历史军事> 寒门宰相>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安定先生(3/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安定先生(3/4)

。这时胡瑗伸手一按,众人皆是静下。胡瑗笑道:“无妨,子贡曾言夫人不可及,但孔子因学于人而后为孔子,我等也未必要句句言称三代。”“以论迹论心之言语,以诠释明体达用,令人耳目一新。但你说孝不可为体,何为体?”“这孝又是根本于何处呢?”旁人都是点了点头。读书人治经,第一个要学的是孝经,读书人给皇帝献建议常常第一句话就是圣人以孝天下。科举考试也是以论语,孝经为兼经。看似低于九经,但实际上九经是选学,但孝经,论语则是必修。章越道:“学生以为以《礼记》之《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孝道,而欲齐家者先修身,故而韩退之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众所周知《四书》是由朱熹修订,其实最早提出四书这个概念的是韩愈。他将礼记里的《大学》,《中庸》提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但目前主流儒者还是不认同这个观点,还是以《孝经》为本。这涉及到什么是体了,韩愈之前都认为孝心是体。人少则慕父母,自呱呱坠地以来,孩童莫有不爱父母的。正有了爱父母,方才爱父母所生之兄弟姐妹,父母之兄弟姐妹,父母之父母,最后推广至同族,同乡,忠君爱国。故而至南北宋为止,儒家都先学《孝经》。但孝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不能代表全部。所以朱熹才继韩愈提出了‘正心诚意’为体。围绕着‘正心诚意’,明朝的理学和心学争了半天。理学认为要‘格物致知’,学习道理,万物教给你的道理,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体。王阳明格竹子半天,发觉我不认同的道理,哪怕说得再有道理也不是我的道理。于是儒学分出了心学。王阳明最后在天泉桥上对他两个徒弟说了这样的话,利根(聪明人)之人多了解自己,钝根(笨人)之人多了解世界。但无论钝根利根,真正的体一定是包含着天理与人欲的。若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那么天理就是人欲,是没有是非善恶的。不过讲到这里,章越还是把握了分寸,体到了‘正心诚意’这个境界,虽然不太符合当时主流,但毕竟这是韩愈的主张,你要反对去骂韩愈好了。若直接把王阳明的概念抛出来,那么……估计就要被当堂赶出去了。胡瑗道:“我观你有言而未尽之意,不妨继续说。”章越拱手道:“多谢安定先生,明体即是明心,孝心是一,但人之七情六欲岂可用孝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