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历史军事> 寒门宰相> 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道统之争(3/4)

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道统之争(3/4)

王安石论据非常充分,他引述至庄子‘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这句话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总结。王安石认为道德经的根本是讲‘清净无为’的,那么就不应该讲‘有欲’,‘无欲’这几个字,只讲‘有无’。章越认为王安石是错的,因为后世的论证,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也就是比现在通行本道德经更早的一个版本写的是。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这句话无疑断句就断在也字的后面。事实证明王安石又想当然了,还带偏了后世一千年的不少读书人。后世不少道德经注释都按他这个办法。老子虽讲‘清净无为’,但不排斥人之‘有欲无欲’。故这句话意思是,通过无欲,来观事物生生,通过有欲,来观事物归处。要一个事物正常发展,你就不要去干涉他,如果你要干涉一个事物,就要观察他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正如章越告诫章亘的话一样,有所求,必有所得;有所学,必成性格。用有所学,来塑造自己,用有所求,去改变世界。无论是塑造自己,还是改变世界二者是相通的,因为你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是玄。所以人怎么可能无欲呢?老子说无欲,不是反人性呢?章越与王安石‘有欲无欲’和‘有无’之争意思何在?这是前宰相和见任宰相的‘道统’之争。章越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手捧着文章去王安石家里请求斧正,用你的标准来评定我的水平。如今是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批评你当年的政治。有无与有欲无欲之争,在道德经第一章,关系到什么?你用什么角度去解读道德经?王安石认为‘有无’之义,结合后面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底是‘有无’,还是‘有欲无欲’?王安石否认‘有欲无欲’,认为老子不会提欲望,这接近于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他们认为靠着主观意志,是可以战胜或克服自身一切的欲望,包括对死亡的恐惧。王安石,司马光都是身体力行者,他们生活都极简朴,对于道理有一段大气力和政治上绝不妥协的态度。章越则不认为,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是不可能靠着主观意志战胜一切的,有时候要承认自己的薄弱,愚蠢和无知。譬如变法而论,用立木为信的办法,不管舆论如何,大部分人接受不接受,强行推行下去。凡事讲究执行力。不通过听取反馈,适当地对变法进行调整,这都是不对的。无论王安石一股脑儿地推行变法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