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历史军事> 寒门宰相> 一千两百二十七章 唯我了得(第二更)(2/4)

一千两百二十七章 唯我了得(第二更)(2/4)

存辽图金,还有一个是静观其变?反复犹豫不决。存辽图金的观点认为,与强女真为邻,孰若与弱契丹乎?辽国使者也警告宋朝,好邻舍朝廷蹙踏了,不知彼恶邻舍也,必悔之。高丽也警告宋朝,不要与女真一起攻打辽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认为与女真一起灭契丹就是与虎谋皮,应该联合契丹对抗女真。还有一派静观其变。但两条都已经行不通。首先‘静观其变’不现实,辽国发生那么大变故,宋朝作为地区大国,不可能一点表示都没有,甚至一点介入措施都没有,坐看事态发生完全置身事外。其次‘存辽图金’也不现实,辽国是一直看不起宋朝,认为文人治国,武力太弱。甚至到了辽国五京丢了四京,只剩下南京这亡国局面,仍然对宋朝极傲慢。存辽图金肯定是要辽国肯向宋朝低头的情况下,双方明确宗藩之分,宋朝才肯出兵。所以历史上宣和北伐,宋徽宗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在大军出征前,宋徽宗给童贯面授机宜称为‘御笔三策’。上策是辽国如肯归降大宋,咱们尽还旧邦,这是最好的结果。中策就是预料辽国不愿意的情况下,若耶律淳肯称臣纳款称藩也是可以。下策就是辽国不降,按兵巡边,全师而还。宣和北伐就是武力恐吓,要兵不血刃地接收燕云十六州。如果不行,辽国肯称臣也行,咱们就保你国家。再不行咱们也不攻辽,二十万大军逛一圈就回来。换句话说,上策是‘联金灭辽’,中策是‘存辽图金’,下策是‘静观其变’。这个决策肯定是有问题的,也是朝中君臣们意见不一的结果所致。最后的结果是宋朝顷举国之力,让刚刚用三个月平定方腊之乱的童贯,率领最精锐西军,也就是陕西六路的番汉精兵为主力北伐,也有一部分河北兵。前线领兵大将是西军第一名将种师道。当时童贯等宋军将领普遍认为,辽国都这样了,王师北伐肯定是当地百姓箪食壶浆来迎了。结果招降策略不顺,刚开始派出使节都被辽国杀了。后面交涉了一半,宋朝在前线大败,辽国高层本来还考虑要不要降,结果看宋军这么菜,索性不降了。最后宋军以西军精锐之师,童贯和种师道名将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仍败给穷途末路的辽国。连女真人对宋军这一操作也是直接看呆了。宋军失败原因内部倾轧,意见不统一,在招降辽军和歼灭辽军间意见摇摆。宋徽宗下达的御笔,童贯完全是照上策去执行,但又下令大军不许主动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