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栓柱老爷(4/6)
清日报》上发表的。
说是套话吧,不合适,因为这些道理的确是治理地方的良方。
说不是套话吧,也合适,因为这些道理陈辞滥调两千多年了。
“如果你真能按照刚才所讲施政,那你这个知府就不是合格,而是绝对优秀了。”
贾六点了点头,示意栓柱就文狱现场答题。
如何打击这一块就不必回答了,因为贾六在这个领域不及栓柱。
重点是怎么在打击同时确保官府体系正常运转。
栓柱知道这是自己的平台奏对,因此理清思路,认真回答。
首先,就是引外援。
何为外援?
便是让吏部同四川方面协作,调一批有经验的基层会员前来直隶就职,这样可以缓解因为文狱引起的“用官荒”。
“用官荒?”
贾六莞尔一笑,栓柱发明的这个新词听着挺耳熟的。
也挺荒唐的。
天可怜见,什么时候当官的也缺人了。
栓柱道:“第一批不需要多,我看一百人足够。”
进而提出另一措施,就是在打击过程中注意选拔底层吏员可用之材委以重用,这就涉及到谁反清,谁不反清问题了。
贾六指出关键问题:“谁是可用之材,你能分辨得出?”
栓柱胸有成竹:“忠于少爷的未必是人材,可不忠于少爷的肯定不是人材。”
“有道理!”
贾六眼前一亮,这个提法是与时俱进的,符合直隶改革的大方针。
“文狱初期,对府、县主官、左贰官,致仕官员进行打击,这些人基本上都有问题,无法确保他们是否忠于少爷...少爷可以将总督衙门各房人员拨一批给我用于监督府县衙门正常运转,就是过渡一下,待四川方面来人后,再行补缺...”
栓柱的思路总结起来就是拔萝卜。
一个个的拔,而不是一片片的拔,这样就能避免行政体系因为官员被打倒而瘫痪。
“为官清廉的不要打击,免得百姓骂娘,不论是否人材,都要酌情安排。”
贾六特别叮嘱道。
“大人放心好了,地方官全拉出来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