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烽火叆阳(十三)(4/4)
了,适用于步兵攻城。“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努尔哈赤的好孙婿李永芳。
李永芳是在后金军上一波进攻中产生的灵感,他发现撞车笨重不灵活,屡屡被城上守军击伤击毁难以冲过护城河。那么把撞木卸下来让人扛着攻城不就行了吗。他把这个想法立刻报告给了努尔哈赤,得到了允许后立刻开始实施。因此才有了人能扛着攻城的“撞锥”。
“撞锥”其实就是大木头桩子,经过加工打造后变成攻城利器。因为又长又重,需要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扛着才能前进。后金军在休息的一个半时辰里整整打造了百多根“撞锥”。为了防止明军发现,它们混杂在盾车和撞车中间,然后趁着现在明军被箭雨压制发动猛攻。
扛着“撞锥”攻城的这些人按照阿敏等传授的经验,为躲避明军矢石拚命向城下冲。一路上不断有后金兵被击中倒下,但是立刻就会有人顶上去。
有的扛着“撞锥”的后金军小队被投石机弹丸整体击中,惨叫声伴着鲜血满天飞。但是后面的后金军会毫不犹豫的顶替上来,扛起“撞锥”继续前进。这种蛮勇和顽强就连杨林也不得不佩服。
后金军潮水般涌了上来,一些人甚至已经冲过了护城河直达城墙下。他们立刻用“撞锥”撞击羊马墙,以便为后续大队人马打通通道。
孙广在后来着的《辽东平虏事略》中对此记述到,“......申时四刻(下午十六点左右),建奴休憩已必再犯我城。其势甚重、围城数匝,旌旗影曳、贼声鼎沸。其兵携包铁撞木(指撞锥)百十具,四面凿城颇为勇悍。先破我城下羊马墙,再衔刃援梯而上。天气未暖,贼胡兵赤膊上阵者盖乎往常。时我军主将杨林命各哨及民兵严守城垛,以各种火器和回回炮、野驴炮反击。贼胡兵中者甚多......”